好文:巴戟天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厚德l留学网 0

前段时间门诊遇见一位水肿的患者,虚实夹杂,于济生肾气丸中加了味牵牛子,不过量不大,随后二诊患者诉服药后尿量陡增,排完之后非常畅快。后来在家里翻书刻意找找牵牛子的文章,想深入学习学习,发现两篇好文里也有服用牵牛子后尿量多,水肿消且安全无虞的,对牵牛子也没那么忌讳了。大家有运用牵牛子好的经验吗?说出来给大家听听可好?

牵牛治诸实滞

作者/刘邵勋

我认为,无论是中焦湿热壅滞或水液潴留,皆可用牵牛攻之、逐之、消之。

治这些病,像肾炎、尿毒症水肿、肝硬化腹水等危笃病人,牵牛往往大显身手。

牵牛宜用熟牵牛,此药经过炮制,一可减其毒性;二可缓其燥烈;三可去其辛辣刺激之味。

基本剂量15克(每剂);体壮者可用至30克。

我按这种剂量治所有实滞之象者,从未发生过意外。

例:1972年我治八十高龄老母,因恣食肥甘,胃脘剧痛,嗳腐胀满,考虑再三,遂以消食和胃剂中加熟牵牛20克,仅一服,症即见轻,继进一剂,米粥调理而愈。

另治一尿毒症水肿,气虽已衰,然肿势益甚,以益气扶正,清热利湿之中加入熟牵牛30克,二小时后,排尿一小桶,约近1000毫升,诸证豁然而轻,后继调治,竟告痊愈。

辨证准确,药证相符,胆大心细,药达病所,熟牵牛之用,确见殊功。

牵牛子泻水逐痰,消积通便

整理/何绍奇

牵牛子又名丑牛,二丑(黑、白丑)其性苦寒沉降,用治喘满肿胀,食滞痰结,二便不利,属于实证者,有良效。兹将朱老应用此药的经验介绍如下:

小儿肺炎

痰热壅肺,胸高气促,面赤,痰鸣,鼻煽,便闭。指纹色紫,舌红,苔黄。朱老常用牵牛子配大黄、黄芩、桑皮、连翘、鱼腥草、僵蚕、瓜蒌等,服后大便畅通(约泻下3-4次),喘促痰鸣即平。盖牵牛子苦寒滑利,逐痰泻水之功甚者,合大黄、黄芩等,清热解毒,化痰通腑,用之得当,往往可收一剂知,二剂已之效。

WwW.sPeAKKEY.coM

朱某,男,2岁。患肺炎已3日,高热不退(T40℃),神昏谵语,面赤,手足时见抽搐,喘促痰鸣,小便少,大便干结。

此痰热壅盛之候,亟拟泻热逐痰,上病下取之法。

处方:牵牛子6g、生大黄6g、全瓜蒌12g、法半夏6g、黄连4g、钩藤15g(后下)、桑白皮10g、僵蚕6g、桔梗6g、石膏25g、鱼腥草10g(后下),入2剂,1日1剂,水煎4次分服。

药后大便溏泻日4次,喘促痰鸣即止,体温下降到37.8℃;原方去丑牛、大黄,加石菖蒲3g、远志3g、黄芩6g、连翘10g,又2剂,体温已恢复正常,神清。易方以二陈汤加山楂、神曲、通草等调肺胃,化痰湿,以善其后。

WwW.sPeAKKEY.coM

水肿腹水

WwW.sPeAKKEY.coM

牵牛子既善利大便,又能利小便。其作用较大戟、芫花、甘遂略弱,但相对副作用亦较轻,较之寻常利水药如五皮饮以及茯苓、泽泻、猪苓、木通为强。所以张子和说:病水之人,如长川泛滥,非杯杓可取。

WwW.sPeAKKEY.coM

《儒门事亲》中的禹功散(黑牵牛头末、茴香、姜汁)、导水丸(大黄、黑牵牛、黄芩、滑石)、神芎丸(即导水丸加黄连、薄荷、川芎),三方皆用牵牛,是真识牵牛者也!

WwW.sPeAKKEY.coM

以上三方,皆朱老常用之方(上述肺炎案牵牛配大黄、黄芩即取导水丸意),用于胸水、腹水、水肿体实、病实者,屡奏佳效。

六十年代,贵阳有卢老太太者,即用牵牛子末配生姜汁、红糖蒸饼治疗肾炎水肿,退肿之效甚捷,当时中医界几无人不知卢老太太验方者,可见牵牛子逐水消肿之功甚为确实。

便秘腹胀

牵牛子气味雄烈,有破气散壅,通利三焦的作用,故亦常用于饮食积滞,腹胀腹痛,便闭或泻下不爽之证。章次公先生曾拟灵丑散一方(黑牵牛、五灵脂等分研末,每服3-6g,日2次),朱老用之多年,其效甚佳。此方亦用于痢疾少腹胀硬或坠痛,排便不爽,常以牵牛子、五灵脂与大黄、槟榔、薤白、白槿花、苦参、石榴皮、川楝子、香连丸等相伍而用。

老年癃闭

老年癃闭多由前列腺肥大引起,其症排尿困难,涓滴难下;甚至小便闭塞不通,小腹胀满,伴见面白、乏力、神怯、腰酸、膝软。朱老对此证常用东垣天真丹加减。

此方原注甚简略,仅治下焦阳虚数字,细绎其立方之意,乃以巴戟、肉桂、葫芦巴、破故纸(即补骨脂)、杜仲调补肾命,佐以牵牛子、琥珀、萆薢通利水道;沉香、茴香疏理气机。脾气行则水行,用此治疗老年前列腺肥大所致之癃闭,以及慢性肾炎之水肿,甚为合拍,堪称标本兼顾,补泻兼施之良方。

不过东垣在论及牵牛子时,却误以牵牛为辛热之药,后世虽明达如张路玉者亦沿其说以牵牛有黑白之异,前人或谓黑者其力较白者为胜,或谓白者入肺,专于上焦气分除其湿热,黑者其性兼入右肾,能于下焦通其遏郁,其实两者功用一致,不必强为区分。

又,牵牛子入药,以入丸散为宜,每次用量1-1.5g,入汤剂则其效大减,每剂用量6-15g。此药不可久用,体虚者及孕妇忌用之。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中医治病绝招》、《朱良春用药经验集》,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投稿信箱:ynzywx@qq.com(欢迎您原创投稿)

⊙责任编辑:李小五

⊙运营编号:GYZX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