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绍三国志姜维传好玩吗(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是因为什么)相关内容。
上期说到——当诸葛亮的大旗真正出现在陇右的时候,天水郡,安定郡,南安郡纷纷投降,天水、南安太守甚至放弃守城向东逃窜,雍州刺史郭淮听闻这个消息后,巡查也不巡查了,连夜跑去上邽,魏国天水守将姜维、梁绪、尹赏、上官雝等投降诸葛亮,消息传到朝堂上,天下震动,大臣们都惊恐不已。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是跳出来了几个钉子,雍州刺史郭淮坚守上邽,陇西太守游楚宁死不投降,广魏郡还在抵抗。但是似乎也没有什么用,只能拖延时间罢了,陇西太守游楚直接放话,你们要是能阻挡我们朝廷的援军,我就不打自己投降了,所以你们不用打我白费力气。
《魏略》——始,国家以蜀中惟有刘备。备既死,数岁寂然无声,是以略无备预;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陇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时应亮。
《魏略》——楚闻贼到,乃遣长史马颙出门设陈,而自於城上晓谓蜀帅,言:“卿能断陇,使东兵不上,一月之中,则陇西吏人不攻自服;卿若不能,虚自疲弊耳。”
在这种情况下,蜀军开始了膨胀,《徐邈传》记载凉州刺史徐邈和金城太守正击退了来自南安的蜀军,要知道陇西郡、上邽等战略要地都不在蜀军的手中,但是蜀军已经开始好高骛远进攻凉州了,侧面完全可以反应出当时蜀军各部心里估计都觉得陇右已经是煮熟的鸭子——跑不了了,在举个例子,蜀军对陇西郡发动的进攻非常草率,仅仅是遭遇了魏军的击鼓示威就撤退了。
《三国志·魏书·徐邈传》:值诸葛亮出祁山,陇右三郡反,邈辄遣参军及金城太守等击南安贼,破之。
《魏略·游楚传》:使颙鸣鼓击之,蜀人乃去。
《三国志·蜀书·姜维传》:太守闻蜀军垂至,而诸县响应,疑维等皆有异心,於是夜亡保上邽。
但是真的有这么好的形式吗?
答案是——没有
首先,很多本史书上都记载了安定郡,天水郡,南安郡投降的事情,但是这只是在表面增加诸葛亮的声势罢了,诸葛亮并没有得到多少实际性质的好处,像自己的后方有个游楚打死不降,上邽这种军事重地有雍州刺史郭淮死撑着,《三国志 姜维传》——维等相率还冀,冀亦不入维。这说明冀城极有可能也不在诸葛亮手里,而这样,诸葛亮面临一个非常致命的问题——分兵。
说到分兵就不得不提到本次诸葛亮北伐到底带来了多少人马
我个人认为真正带出去的是五万人往上,十万以下,大约七八万左右,说十来万的普遍都忽略了一点,那就是汉中,这里肯定是要有守军的,而且不少!(没有任何史料证明,如果有欢迎指出),原因很简单,如果有足够多的兵力,按照诸葛亮对街亭的重视,肯定是派遣大军前往,但是根据后来马谡的表现来说,极有可能他手头上只有一万余人,首先按照诸葛亮谨慎的性格,手头上肯定有两万以上的部队的,先前让赵云吸引敌军肯定不能给太少,起码五千到一万左右,再根据史料,进攻凉州,进攻陇右军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兵力的,最重要的一点我不认为马谡是个傻蛋,上期我说过马谡提出了平定南中需要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目标,诸葛亮事实也是这么做的,能提出这种问题的人,我不相信是个只会纸上谈兵的人,连最基本的军事常识都没有,导致他出问题的原因很有可能就是因为兵少,如果马谡有个三万大军就算直接和张郃硬碰硬又能怎么样,有的朋友说张郃有五万大军,那我们结合一下史书,张郃到达陇西郡一共十余天,那他到达街亭是不是应该打折扣,这么快的时间只有骑兵,而短期曹叡不可能有那么多精锐的部队给张郃调遣,我个人判断为张郃只是带来一部分精锐的骑兵先行,再参考一下他看见王平的军队后,害怕有疑兵不敢追击,这样可以侧面说明马谡手头上人不多,而且马谡的部署在张郃看来军事水平简直为0,而街亭这么重要的地方让这么一个蠢货来守,很难不让张郃起疑心(魏国当时受三郡投降影响,肯定高估了蜀军的实力),或许张郃以为马谡只是一股小股部队,真正阻挡他的大军还在后头呢。等等,扯远了,回归正题。
我们就按照五万大军来算,现在诸葛亮分兵导致严重不足,一个个致命的问题开始暴露了出来,首先就是无法攻克那些还没有投降的地方,简单的来说就是一件漏风的衣裳,因为有破洞,风时不时给你吹一吹,凉爽一下,让你防不胜防,再者魏国的援军快要到了,又要分兵去阻挡敌人,这让蜀军在陇右的掌控力更弱,最为重要的是蜀军这些都是近期训练的士兵,并没有参加过实战,打打魏国的屯田兵还行,要是训练有素,身经百战的魏军精锐就不好说了。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决定胜负的那个点到底在哪?
现在有这么几种说法:
Www。sPeaKkEY.COM
一切的前提是我支持三国时期的上邽是清水说而不是天水说。
袁子曰:亮之在街亭也,前军大破,亮屯去数里不救;官兵相接,又徐行,此其勇也。
甘肃天水市东南70里处街亭镇
《巩昌府志》《秦州志》
首先这里扼守着陈仓渭水道,而陈仓渭水道是最快,最近的救援方式,先前张郃带五千步骑从这条路走过,并且吓走了马超,张郃已经有了一次经历,但是在这里距离诸葛亮很近,两天时间就可以到。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的恭门镇
有一条陇坻大道的分支,可以从分叉直接去清水县直达天水——百度百科
陇坻道很适合大军行走,这条路也是古丝绸之路,还是前往陇右的军事要道。
Www。sPeaKkEY.COM
甘肃秦安县东北的陇城镇的街泉亭
《中国史稿》
《中国史稿》记载,甘肃秦安县东北的陇城镇的街泉亭就是三国时期的街亭。
Www。sPeaKkEY.COM
其实兄弟们,我个人只认为第一个是对的,因为在这种情况紧急的条件下,相比于其他没有走过的道路,已经走过且熟悉的陈仓渭水道不好吗?再加上我上面说了,张郃只带了一部分精兵,完全走得了啊。
Www。sPeaKkEY.COM
接下来就是熟悉的场面,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马谡舍弃水源地,上山防守,王平劝告但毫无作用。)大败於街亭。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持,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偪。
虽然关于马谡的结局三国志里面有着四种答案:
Www。sPeaKkEY.COM
诸葛亮传:
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邰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
马谡传:
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良死时年三十六,谡年三十九。
向朗传:
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
王平传:
谡不能用,大败于街亭。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干人鸣鼓自持,魏将张合疑其伏兵,不往逼也。于是平徐徐收合诸营遗迸,率将士而还。丞相亮既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夺将军黄袭等兵。
但是就给他一个好结局吧,就第一种自杀吧。
关于马谡,其实我个人不同于主流看法,什么言过其实,不堪重用,还是那句话作为一个能提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人,我真的不相信会这样,但是偏偏这就是现实,而这边我看到了这么一个回答,这是由知乎上一位老哥的看法,我是觉得可能性很大的。
作者:商权
诸葛亮距离也就30里地左右,并没有打算救援,也没有预备队支援。这个动作很奇怪,看起来像是拖延时间的做法,也就是说马谡其实去拖延时间的,而且是敢死队,因为没有人去增员也没打算派人去增员。我原来就写过一个假设,这个时候诸葛亮已经是打算撤退了,马谡的任务是在街亭给诸葛亮拖延时间,时间越久越好,这可以解释大部分马谡的动机和做法。剩下的是怎么解释这个说法,我们可以通过博弈论的最简单定义做一个推测,博弈论最初级的定义是永远选对自己有利的策略,即便是失败也要选最少损失的一条策略,很多人都认为街亭是诸葛亮优选策略的战略,如果把当时所有因素加一起,其实街亭是魏国的优选策略,也就是说诸葛亮已经是必败局了,若果是必败的局,我们必须在必败里找到最少损失的一条策略,也就是说马谡所有的动作全部都是在保诸葛亮!你可以做一个假设,如果没有马谡,那么在必败撤退后有什么结果?诸葛亮直接被撤职都有可能,而且如果没有马谡,能不能带走所有当时投降的人口都是问题,马谡用这种他最擅长的攻心为上的策略保住了诸葛亮,把所有罪责都揽到自己身上,还背了2000年的骂名,武侯祠都没进实在是太憋屈了,马谡在街亭至少守了15天,这15天如果是开局诸葛亮就打算撤退就算一天走20里15天也是300里了,这15天极其重要,马谡为啥上山,张颌为啥不过去,因为马谡选了个死地,留了一个三角狙击地给张颌,山下是王平扫地,张颌只要过去就是全灭,山上全是不能动的诸葛大弩,反向的,根本不能跑,也不能下山,因为那种弩是不能动的,就是类似狙击手的操作,张颌没办法,只能选弱势策略,等着你慢慢耗死,最后实在挺不住了全军跑路,后面不说了,躲起来也是揽责,出来还是揽责,其实跑了不出来安度晚年一点事没有,不过马谡自己出来了,诸葛亮为啥挥泪,因为很显然马谡用他自己死换回诸葛亮基本没有动摇的地位,当然全程都是马谡自愿的,延续了蜀汉后续的稳定。
不管怎么样,失败已经发生了,我们来看看现在诸葛亮的形式——一团糟!
所以迁走了西县的居民,然后撤退。
下期来说说,魏延的子午谷计策顺带总结一下第一次北伐。
个人原因,后半部分,只能降低一点质量了,补在最后一期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