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会希望能有忘忧草,以此来忘记我们的忧愁。可忘忧草真的存在吗?事实上,忘忧草是一种土生土长的国产植物,不仅可供观赏,还可食用入药。它就是俗称黄花菜或金针的萱草。
对萱草的记载最早出自《诗经·卫风·伯兮》: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www.speaKKEy.COM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诗中焉得谖草的谖草就是忘忧草萱草。这首诗在讲一位独守家门的妇女思念在外征战的丈夫。自从丈夫被君王征召参军后,这位妇人便终日忧愁想念。她无心梳洗打扮,头发蓬乱像飞散的蒲公英一样。最后,这位妇人在树后种植萱草,希望能通过种植和观赏萱花来排解忧愁。据晋张华《博物志》记载:萱草,食之令人好欢乐,忘忧思,故曰忘忧草。张华认为,萱草能令人忘忧,是因为食用后会产生快乐的情绪。总之,不管是观赏忘忧,还是食用生乐,早在《诗经》的时代,在《伯兮》这首诗产生之时,萱草就与忘忧的含义紧密结合在一起了。
www.speaKKEy.COM其实,在中国古代,萱草不仅是忘忧的代表,还常常作为母亲的代称。成语椿萱并茂指的就是父亲和母亲的身体都非常健康,其中椿代表父亲,萱代表母亲。《诗经》疏称:北堂幽暗,可以种萱。萱草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北边的堂屋幽暗,适合种植萱草。而北堂又常常作为母亲的代称,如称对方的母亲为令堂。故而适宜在北屋种植的萱草就和母亲联系了起来,成为母亲的代称。
唐朝孟郊《游子诗》写道: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王冕《偶书》写道:今朝风日好,堂前萱草花。持杯为母寿,所喜无喧哗。这些都是把萱草作为母亲的象征来想念、来歌颂。
无论忘忧草还是母亲花,体现出的都是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中国的古人认为草木通情,人的心情、意志会被花草感知并表现出来。所以孤独的妇人认为萱草会理解自己的思念,并通过陪伴等方式缓解自己的忧愁。而在外的游子则认为家中的萱草会感受到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代替自己陪伴母亲。正是这些诗意的想象使我们的世界更加丰富多彩,也使我们在精神承受痛苦的时候找到积极乐观的排遣方式。不得不说,这是我们古人代代相传的生活智慧。
◎本文转载自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